上一期我们简单介绍了血管衰老及其危害。本期我们将介绍如何进行血管衰老的早期筛查。
目前对于血管衰老筛查技术优缺点如下:

不能有效 早期预测血管健康状况!
—— 需要新技术
1 EPC简介
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是血管衰老的主要机制之一。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参与损伤及衰老内皮细胞的更替,如果循环EPC枯竭,则内皮细胞自我更新能力降低,将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弹性受损等血管衰老症状出现。
外周血中的EPC由Asahara等于1997年首次描述[1]。EPC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由于成熟的内皮细胞只有有限的再生潜能,只要依靠EPC修复和更新受损的内皮细胞。循环EPC是血液固有的,自然的生理过程。研究发现,EPC在机体受到损伤或某些刺激时,它可通过血液循环动员到该处,通过替代功能失调的内皮细胞进而促进损伤内皮的再生和修复,形成新的血管,在维持血管内皮功能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EPC检测的意义
EPC 作为一种具有高分化潜能的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脐血及外周血中,可以定向迁移到损伤的血管内皮,起到修复损伤内皮和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因此EPC的数量和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心血管疾病及判断预后的生物标记,也将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具有极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EPC数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临床转归呈相关性。因此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血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等等。
年龄、性别、基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肥胖、缺少锻炼等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循环EPC的降低可能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弹性受损。《血管衰老临床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8)》指出:内皮祖细胞是目前广泛认可又可以量化检测的细胞标记物。EPC数量下降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预后密切相关,提示血管衰老。《中国衰老标志物联合体发布血管衰老标志物专家共识(2023)》指出:循环EPC水平的降低与衰老、内皮损伤和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是累积性心血管风险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EPC检测可以有效、直观反应身体血管的相关祖细胞的数量变化,从而动态监测血管健康状况。EPC检测可以很好提示血管衰老情况或是发现可能存在的心脑血管疾病,为居民的健康守护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3 天烁®EPC检测
与正常血液细胞相比,EPC的细胞形态和表面抗原表达谱均有明显不同,根据这些差别,可以准确的将EPC从大量的正常血液细胞中纯化、分离出来。天烁®EPC检测利用多种免疫磁珠和微流控技术结合,综合利用EPC的生物学特性和物理学特性对血液中的稀少EPC进行富集,大幅提高EPC的富集效率,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方案对获取的EPC进行鉴定染色,从而特异性识别EPC,为血管的健康状况及血管疾病早期阶段发现奠定技术基础。
4 EPC检测流程
本次检测利用天烁第三代稀有细胞分离仪(浙绍械备20210009号)对获取的外周血中稀有的EPC进行捕获、免疫染色、鉴定。
具体过程:保存于全血储存管中的血液样本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初步处理后,加入多种免疫磁珠进行孵育,接着将含有免疫磁珠的细胞悬液加入到微流控芯片中,在稀有细胞分离仪中进行分离,EPC在磁场作用下进行富集。然后进行EPC的免疫荧光染色,最后使用倒置荧光扫描显微成像系统进行扫描,并由操作人员进行最终判读。
整套检测系统只需应用7.5mL的血液样本,即可从400多亿的血细胞中检测到EPC,对EPC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参考文献:
[1] Asahara T, et al. Isolation of putative progenitor endothelial cells for angiogenesis. Science 1997;275:96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