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5-23739693
当前位置:
肺结节如何无创评估良恶性?CTC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给你答案
来源: | 作者:天烁生物 | 发布时间: 2023-11-07 | 1502 次浏览 | 分享到:
“查出磨玻璃结节虽然不到1厘米,但我舅舅就是肺癌去世的,我感觉肺里藏着炸弹整天惶恐不安,我这个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会不会恶变?还是给我手术挖挖掉好了!”近日,杭州的李女士因为无法承受心理压力,跑了三家大医院,强烈要求医生给她做手术,但都被医生拒绝,建议她继续随访观察。

其实医生也是两难,一来难以鉴定李女士磨玻璃结节良恶性,如果放任不管,恶性病变可能持续进展,导致患者预后较差;二来如果过度进行治疗,即便是微创手术也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影响患者肺功能。

肺结节过度切除率高达20%-40%

随着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以及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约有40%-60%的人在体检中发现肺结节,现在普遍认为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惰性肿瘤,由于部分肺结节有可能是早期肺癌,或者有发展为肺癌的潜在可能性,部分人对肺结节“谈虎色变”,尤其是看到磨玻璃结节更会惶恐不安,有些病人心理承受不了,会坚决要求医生为自己穿刺或进行手术切除,导致手术适应证被放大、手术时机把握不准、随意扩大手术范围等肺结节临床治疗过度现象普遍存在。


“肺结节过度切除率约在20%—40%之间。” 钟南山院士在202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报告中指出,肺结节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多次呼吁应重视肺结节过度筛查、诊断、治疗带来的问题,呼吁寻找更优解决方案。


由于目前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结果,但大部分情况下需通过穿刺活检或者手术等有创方式才能获得病理结果。过度手术的危害一是手术存在风险,局部有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下降;二是部分患者磨玻璃结节容易多发,过早对结节进行过度积极的处理,影响再发生结节的处理。


如何减少过度筛查、诊断、治疗成为临床医生和患者面临的核心问题。


无创液体活检已经应用于早期筛查

液体活检作为体外诊断的一个分支,是通过取样脑脊液、唾液、胸水、血液、腹水、尿液等体液对疾病进行诊断的技术。相比于组织活检,液体活检主要有无侵入性、可实现早期诊断、可动态监测等优势。液体活检可应用于疾病早期筛查、诊断分型、药物伴随检测、患者病情监测,发展潜力巨大。


“通过血液对肿瘤进行诊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因其无创、且与多个癌肿的预后高度相关性,可监测癌症复发风险等优势,已经应用到很多科研和临床诊断机构。”天烁生物创始人张磊博士介绍说,肿瘤是典型的慢性病,从身体内出现第一个肿瘤细胞到发展成早期的癌症,可能会经历10年甚至20年,肿瘤进入中晚期后,急速增长甚至扩散转移,有时只需3-6个月。而多数肿瘤的早期病灶难被传统的影像学发现,例如影像学,肿瘤在小于1公分的情况下,医生也不容易判断其良恶性。但通过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到,很多肿瘤在2-4毫米的情况下已经有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从这个角度讲,CTC检测对于癌症早期诊断来讲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CTC检测    可随时无创诊断和实时检测肺结节

对于CTC检测,很多人还不是太了解。


天烁生物创始人张磊博士解释说: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是指从实体瘤中脱离出来并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CTC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通过对其免疫表型、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表达等进行分析,可以为临床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助力肿瘤早筛、疗效和复发监测、预后评估、伴随诊断,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天烁生物研发的第三代循环肿瘤细胞精准检测系统,已经应用在全国多家科研与检测机构。对于发现1公分以下肺结节的高危患者,可以从手臂上抽取一小管外周血做CTC检测,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穿刺确诊或手术切除。



相关链接:CTC检测的临床应用

CTC在1869年就有相关报道,对CTC的研究在2008年开始呈现高速增长,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近几年CTC检测在肿瘤辅助诊断、监测等方面崭露头角,CTC检测的临床应用逐渐形成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成为目前具有潜力的肿瘤无创诊断和实时检测手段之一。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是著名的定义和推广癌症分期系统的组织,AJCC发布的癌症分期系统被公认为癌症分期的权威指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是由众多国际顶级癌症中心组成的学术联盟,每年定期公布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指南,在全球肿瘤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 2010年,AJCC制定的《肿瘤分期指南》(Cancer Staging Manual)中,已把CTC列入TNM分期系统,作为一个新的M分期(远端转移)标准,列为cM0(i+)分期,出现在M0和M1之间。

  • 2017年,NCCN指南(乳腺癌)2017.v3版也正式引入cM0(i+)分期,再次确认了引入CTC完善肿瘤分期系统的重要意义。

  • 2018年,在全球启用的AJCC第八版癌症分期系统中,除保留cM0(i+)分期外,更进一步明确了CTC检测的临床价值。最新指南将CTC列为继ER/PR、HER2、Ki67和肿瘤组织学分级四项生物学指标之后的又一项乳腺癌预后评估因子。

  • 2019年,NCCN发布了前列腺癌诊疗指南2019.V2版,明确指出CTCAR-V7表达有助于预测mCRPC(转移抵抗型前列腺癌)新型激素疗法的疗效。

在中国,2019年CTC首次进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0年,CSCO前列腺癌、乳腺癌诊疗指南将CTC纳入其中。2021年,除前列腺癌、乳腺癌之外,CTC也被纳入CSCO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乳腺癌诊疗指南(2022版)》对CTC的临床价值做了进一步的更新,指出CTC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反映实体肿瘤的异质性,可作为补充手段进行病理诊断、预后判断、疾病监测和分子分型;利用CTC开展体外培养、功能监测以及高通量的组学分析也是了解肿瘤的发病原因以及探索复发、转移和耐药机制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