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CIC灼识咨询
肺癌具有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早期肺癌的确诊率较低。现阶段我国肺癌病例的发现以临床晚期居多,5年生存率偏低。有研究显示,肺癌5年生存率随着诊断分期的升高而降低,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5.5%,而Ⅳ期仅为5.3%。因此,早筛查、早治疗是提高肺癌总体治愈率的关键。
肺癌的危险因素
1.吸烟/二手烟暴露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
3.石棉、氢、皱、铬、镐、镍、硅、煤烟和煤烟尘暴露
4.一级亲属肺癌家族史
5.遗传因素(易感基因)
建议哪类人群进行肺癌筛查
1.年龄50~75岁。
2.至少有以下一项危险因素:
⑴ 吸烟≥20包/年(每天吸烟包数x吸烟年数≥20)。注意,其中也包括曾经吸烟,但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
⑵ 被动吸烟者;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 年;
⑶ 职业上接触各种致癌因素≥1 年(比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⑷ 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⑸ 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
肺癌常规筛查手段包括影像学检查、细胞学检查以及肿瘤标记物检测等。现有这些技术手段受敏感度及特异度限制,对大规模人群的筛查效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理想的肺癌筛查技术应该具备下述条件:
(1)简便;(2)易行;(3)价廉;(4)损伤少;(5)灵敏度高;(6)特异性高;(7)预测性高;(8)精准性高;(9)易掌握;(10)易个体化;(11)易指导预防;(12)患者易参与。
符合上述条件越多的筛查方法,越利于普及和推广。但是,目前很难找到全部符合这些条件的方法,需根据筛查群体和技术可及性合理选择。
影像学
常规CT,PET-CT辐射剂量较大,且费用昂贵,也不推荐。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应用低剂量螺旋CT(LDCT)对胸部作扫描,能发现更多的早期可切除肺癌,目前最适用于高危人群的肺癌筛查。
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
通过血液和体液检查可获得肿瘤组织表达和分泌的糖类蛋白物质、酶类物质和激素物质等肿瘤标记物。
目前常用的肿瘤标记物主要为:
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可作为小细胞肺癌诊断和鉴别的首选标志物。
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用于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监测。
3.癌胚抗原(CEA),主要用于判断肺腺癌复发、预后及肺癌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观察。
4.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对肺鳞癌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对肺鳞癌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新型标记物
近年来随着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表观遗传学标志物、循环肿瘤细胞(CTC)、ctDNA及其他血液组分等,逐渐被证明为能够早期发现及诊断肺癌的有效标志物。
此外,由于LDCT大量检出假阳性结节,需要其他筛查手段予以补充。而液体活检领域的表观遗传学标志物、CTC、ctDNA等生物标志物,可动态跟踪肿瘤细胞的变化,监测随病程或治疗发生的高度异质性,进而更有效的实施筛查,并能够借助这些标志物制定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
已有多个临床研究表明CTC检测在多种肿瘤的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中有价值。一项对慢阻肺病人血液的研究发现,通过CTC检测的预测,比临床确诊早1-4年不等,表明了CTC检测在肺癌等肿瘤的早期诊断应用中具有重大价值。
总结
以CTC、ctDNA、表观遗传学(甲基化检测)等为代表的液体活检技术具有简单快捷、创伤性小、可重复性,是用于筛选和早期诊断肿瘤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