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三高”变成心梗、脑梗的“加速器”
“三高”原本被认为是“中老年富贵病”,而现如今,却越来越青睐年轻人。

体检查出高血脂、高血压和/或高血糖之后,感觉也没什么不舒服的,很多人就不以为意,置之脑后…事实上,这种做法真的很危险!三高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影响到大小血管,让血管一步步坏掉!如高血糖一般是指机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值,血糖偏高会使血管产生一些慢性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壁使其变得不光滑、变硬、弹性消失、长出斑块。
另外血糖持续升高会导致糖尿病,随糖尿病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诱发冠心病或脑卒中,尤其是 40 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而饮食上无节制,经常吃高油、高糖的食物,导致摄入过多脂肪和胆固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升高,血液浓稠度增加,流动速度变慢,血液中的脂质就更容易沉积于血管壁,导致心、脑部位的血管堵塞,最终诱发心肌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另外,血脂升高更直接、危害更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其越多,血管中产生的“垃圾”就越多,更容易形成血管斑块。
最后,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当体内的血压一直处于很高的状态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血管长期承受的压力过大,弹性就会减弱,出现一些小的裂纹,变得不光滑,堆积血管垃圾,长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随着动脉硬化的进展,血管壁也会变得更加脆弱和易裂。血管破裂的风险增加,可能表现为动脉瘤的形成或血管的突然破裂,危及生命。
可见,三高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伤害着脆弱的血管,而血管的衰老是导致各种器官发生病变的主要因素。《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居民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我国每5个死亡病例中,就有2个是死于心血管病。

如何了解自身血管健康状况?
EPC简介
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是血管衰老的主要机制之一。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参与损伤及衰老内皮细胞的更替,如果循环EPC枯竭,则内皮细胞自我更新能力降低,将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弹性受损等血管衰老症状出现。
外周血中的EPC由Asahara等于1997年首次描述[1]。EPC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由于成熟的内皮细胞只有有限的再生潜能,只要依靠EPC修复和更新受损的内皮细胞。循环EPC是血液固有的,自然的生理过程。研究发现,EPC在机体受到损伤或某些刺激时,它可通过血液循环动员到该处,通过替代功能失调的内皮细胞进而促进损伤内皮的再生和修复,形成新的血管,在维持血管内皮功能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EPC检测的意义
EPC 作为一种具有高分化潜能的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脐血及外周血中,可以定向迁移到损伤的血管内皮,起到修复损伤内皮和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因此EPC的数量和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心血管疾病及判断预后的生物标记,也将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具有极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EPC数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临床转归呈相关性。因此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血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等等。
年龄、性别、基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肥胖、缺少锻炼等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循环EPC的降低可能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弹性受损。《血管衰老临床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8)》指出:内皮祖细胞是目前广泛认可又可以量化检测的细胞标记物。EPC数量下降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预后密切相关,提示血管衰老。《中国衰老标志物联合体发布血管衰老标志物专家共识(2023)》指出:循环EPC水平的降低与衰老、内皮损伤和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是累积性心血管风险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EPC检测可以有效、直观反应身体血管的相关祖细胞的数量变化,从而动态监测血管健康状况。EPC检测可以很好提示血管衰老情况或是发现可能存在的心脑血管疾病,为居民的健康守护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EPC检测流程

参考文献:
[1] Asahara T, et al. Isolation of putative progenitor endothelial cells for angiogenesis. Science 1997;275:964–967.